瑞当

瑞当科技
创新引领未来

萧望之冤死事件是怎么样的?汉元帝为什么要逼死恩师?

  今天给大家带来萧望之冤死事件是怎么样的?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一起看一看。

  最直接的责任人当然是石显、弘恭的阴谋诡计,以及汉元帝的糊涂。但是从根子上讲,萧望之之死,是儒家与法家的思想阵地抢夺战,是权力斗争的结果,也是自汉武帝崇儒政策以来,法家对新兴的儒家思想,最后一次反击战。

image.png

  萧望之

  萧望之冤死事件

  汉宣帝驾崩前,为太子刘奭留下了一个三人的辅政团队,他们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,光禄勋前将军萧望之,和光禄大夫周堪。其中,史高是汉宣帝的表叔,外戚;萧望之和周堪都是汉元帝的老师。

  在三人辅政团队以外,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势力——中书令弘恭和尚书仆射石显。弘恭和石显都是太监,汉宣帝的秘书长,朝政事宜的幕后重要参与人。

  这五个人分成了明显的两派,史高与弘恭石显走得近,萧望之与周堪为了对付史高,提拔宗室子弟刘向为给事中,金敞(金日磾侄孙)为侍中,进入内朝官,参与朝政决策。

  史高石显等人主张依照旧典章制度行事,萧望之等人主张改变政事,摒弃太监。两派斗争愈演愈烈,萧望之不断推荐名儒出任谏官,抨击史高一派。萧望之错用了一个人,给他带来灭顶之灾。

image.png

  石显

  此人叫郑朋,是个卑鄙的儒生,他本是一名普通的待诏,为了投靠萧望之,给朝廷上了一份为萧望之歌功颂德的奏章。靠这一份奏章,郑朋迅速成为萧望之的心腹和爪牙。为了奉迎萧望之,郑朋常常在奏疏中抨击史高、许章(许平君的侄子)的过失。

  郑朋上蹿下跳,慢慢地让萧望之看清了他的嘴脸。萧望之这么个名儒,身边出现个道德败坏的人,早晚受累,于是萧望之干脆疏远了郑朋。郑朋大失所望,忙得一身汗,一文赏钱也没捞着,心有不甘的他立马调转船头,一头扎进史高许章的怀抱。

  郑朋对许章说:“以前那么说都是周堪他们让我这么说的,我一外地人,哪知道这么多事!我可以弹劾萧望之五条过失,一桩大罪!”

  石显弘恭知道后,决定拿这事做文章,他们乘萧望之休假,让郑朋勾连另外两名“一丘之貉”,提交上了弹劾书。

  在古代,弹劾是件大事,如果只是一般的奏疏抨击,甚至当场争吵都不算大事,一旦被弹劾,就要进入司法程序。比如宋朝,宰相受到弹劾必须立刻辞职。

image.png

  汉元帝

  郑朋的弹劾书提交后,弘恭石显给汉元帝喝了一碗迷魂汤:萧望之私结党羽,诬陷大臣,离间皇亲,应该“诏至廷尉”。“诏至廷尉”古代意思就是由廷尉正式逮捕审讯,如果对方是三公高官,还有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,被诏之人要自杀。

  汉元帝糊涂,白当了二十年太子,根本不知道“诏至廷尉”就是逮捕,以为就是让廷尉问话核实,就同意了弘恭石显的建议。萧望之连分辩的机会都没有,就直接下狱了。

  过了段时间,汉元帝问周堪,萧望之哪去了,才知道真相,气得大骂弘恭石显。弘恭石显一边承认错误,一边继续给汉元帝喝下第二碗迷魂汤:事已如此,也不能一点说法没有就释放萧望之,别人会认为是皇帝错了,建议以赦免的方式,让萧望之出狱。

  虽然都是出狱,赦免的意思是萧望之有罪,不予追究而已。汉元帝为了自己的面子,稀里糊涂让萧望之顶着犯罪分子的帽子,被免官出狱。

  又过了段时间,汉元帝准备重新启用萧望之,赐他关内侯,加给事中,并打算让他出任丞相。就这这个关键时候,萧望之的儿子萧伋插了一杠子,把萧望之推向危险的境地。

image.png

  汉宣帝

  萧伋很不知趣地上了一道奏折,要求给父亲平反以前的罪责。本来萧望之已经被起复,等于皇帝变相承认了错误,萧伋这么做忘了一个基本事实,萧望之下狱虽然是弘恭石显蛊惑,但是决定还是皇帝做的,你这么做不等于逼皇帝对以前的事做检讨吗?

  萧伋的上疏,让弘恭石显又抓到了反击的机会,他们乘汉元帝心中不爽之机,对他说:“前次萧望之犯罪事实很清楚,没有受到应有处罚,这会儿他不悔过,又指使儿子翻案,委过天子,有失大臣体统,应该抓起来教训一下。”

  汉元帝不忍,说:“老师性格刚烈,万一不从自杀了怎么办?”

  弘恭石显又给他喝下第三碗迷魂汤:“人性命最宝贵,哪那么容易自杀,教训他一下,过段时间你再释放他就是了。”汉元帝同意了。

  当廷尉再次来抓捕萧望之时,萧望之仰天长叹,服毒自杀。

image.png

  萧望之

  萧望之之死最直接的责任人

  从萧望之之死的过程来看,以下几个人显然要对此负责:

  1、弘恭石显:

  这俩人是萧望之之死的最直接责任人,刽子手。正是他们的蛊惑和推动,才让汉元帝一次次上当,让萧望之冤死。

  2、汉元帝

  汉元帝此人品行学识都不错,对萧望之的个人感情也很深,萧望之冤死后他连续哭了几天,以后每年都要祭奠萧望之,终生如此。

  但汉元帝又是个糊涂虫,不明事理,容易被蒙骗,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又不足。第一次上当后,就应该对事件做出个明确结论,萧望之到底有没有罪?弘恭石显欺骗君主,又该如何处罚?什么也没做,为第二次上当受骗埋下伏笔。

image.png

  汉元帝

  3、萧伋

  在最不该出手的时机出手,萧伋坑爹!

  4、萧望之

  萧望之自己也有责任,首先事件的起因就是他自己惹起,为了达到扳倒史高的目的,不加分辩启用小人,结果被人家反咬一口,用人不明,目的不纯!

  其次,萧伋上疏很可能是萧望之唆使,这么大的事件,萧伋不得到父亲同意,绝不敢擅自行动。这就说明,萧望之其实也就是个腐儒,办事能力低劣得很。

  5、史高、许章

  史高、许章虽然没有直接出手,但萧望之之死,他俩不可能一点作为也没有,几乎可以认定,史高才是萧望之之死的幕后黑手。

image.png

  萧望之

  萧望之之死是儒法之争的结果

  以上分析,仅仅是针对事件本身,似乎是私人恩怨使然,其实不是。当我们了解萧望之之死的历史背景,就会发现,暗藏在萧望之与史高弘恭恩怨背后的,其实是一场政治路线的斗争,是一场儒家与法家,谁执政执牛耳的权力斗争。

  萧望之、周堪,以及刘向、金敞,甚至包括郑朋,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标签:儒生。史高、弘恭、石显,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标签:法家。

  他们什么时候形成两派的呢?早在汉宣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!汉宣帝的治国理念很清晰:以法家思想为核心,王霸杂用。你看汉宣帝一朝的名臣,就很清晰地展现了他的这个思想。邴吉、张安世、杜延年、赵广汉、张敞、韩延寿、尹翁归等等,都是法家治国的好手。

  而与之对应的是,汉宣帝对儒家思想和儒生,是不大看得上眼的。比如萧望之,虽然全社会推崇,但是一直不被重用。再比如匡衡,惊动全国的文化明星,比易中天都牛,汉宣帝就是不用。

image.png

  邴吉

  太子刘奭曾经劝汉宣帝“以儒治国”,被汉宣帝痛责“乱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”,并一度准备废掉太子。

  不过,面对儒家崛起的大趋势,汉宣帝也犯了两个错误:一是让太子刘奭从小浸淫在儒生中间,变成了从头儒到脚,从里儒到外的儒家好学生;二是让萧望之出任辅政大臣,没有强力打压儒生势力。

  按汉宣帝的理念,治国的核心思想必须是法家,这就是他重用史高、弘恭、石显的原因。不要认为弘恭石显是太监,立刻想到宦官乱政,汉宣帝不傻,这俩人虽是宦官,但是确实是法家思想治国的能手。

  矛盾就出现在汉元帝登基后,萧望之看到了儒家打翻身仗的机会。史高等人坚持按旧典章办事,其实就是要坚持汉宣帝时期的法家路线。而萧望之企图改制,以儒家典章代替法家。

  怎么代替?自然是以儒生代替外戚和宦官,说白一点就是让史高、弘恭、石显都下课!这就是两派走向水火不容的原因,你想阉割人家政治生命,人家就只好直接要你命!

image.png

  萧望之

  关于萧望之之死的陋见

  笔者对西汉末年所谓的“新儒学”,基本持鄙视的态度,认为这是儒学走进岔道的一段黑暗历史。西汉灭亡,跟“新儒学”的兴起灭不可分,极端一点说,就是“新儒学”将西汉推向了灭亡。

  “新儒学”思想带来的最严重问题就是价值观的扭曲,并培养了一批道德低下,能力低劣,以学术为门槛的利益集团,将社会带向万劫不复。

  从汉宣帝之后,“新儒学”的妖孽横行朝野,萧望之之死,其实是法家对“新儒家”的最后一次反击。此后,大汉帝国伴随着新儒学的兴起,向深渊一路滑去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