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当

瑞当科技
创新引领未来

宋朝的“面具将军”是谁?屡打胜仗为何却被同僚攻击!

  宋朝的“面具将军”是谁?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。

  在大宋一朝,由于重文轻武,所以两宋时期出名的文臣比较多,比如赵普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苏东坡等等。相比之下,武将比较少,出了一个岳飞还被冤杀。

  宋朝的文化和经济都堪称古代各朝代之绝,唯独在武力方面比较逊色。不过,却出了一位打过不少胜仗的将军,只是这位将军却遭遇了同僚的围攻,郁郁不得志。

  面具将军

  宋仁宗宝元元年,党项族首领李元昊,吹响了反攻宋朝的号角,第一次宋夏战争爆发。西夏兵马一路越过横山和饮马川,关中一带岌岌可危。宋朝立即调兵遣将,前往抵挡。

  两军阵前对垒,宋军中,一位长发披散、面戴铜具的将军,横刀立马于军前,令人不寒而栗。只见其多次出入敌阵,所向披靡,无人能敌。与西夏军交战四年,参与大小二十五战,战功显赫。他就是北宋一朝的著名将领——狄青,时年刚三十岁。

image.png

  年少时的狄青,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,乡里很多少年都慕名来投靠,算是乡里的扛把子。不过,人在江湖混,哪有不挨刀。没过几年,狄青就因为罪受鯨面之刑,被刺配参军。这种刑罚就是在脸上刺字,然后用墨水凝固,防止罪犯逃跑。这个疤痕,伴随了狄青一生。

  当时西北地区动荡,李元昊频频带兵闹事,宋朝发动青年到边疆支援,狄青也应征入伍。在军中做小校时,狄青惹过事,但知府看他是个人才,便放了他。

  战争的日子是苦的,两军持续交火,觉都没睡好。但是战争却让狄青更进一步走近历史舞台。经过宋夏之战,狄青一战成名。

  狄青勇武过人,是将帅之才。而且为人谦逊,做事缜密,有君子之风。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自然是讨人喜欢的。

  战争期间,经略判官尹洙和狄青见过几面,每聊起军事,都不禁赞叹狄青的才华。尹洙不仅欣赏狄青,还将他引荐给自己的朋友范仲淹和韩琦。这两位大宋名相在宋夏战争期间,一同担任经略副使,改革西北军务。

  尹洙可说是狄青的伯乐,后来他病死在外,狄青便全力周济他的家属。但是,狄青肯定没有想到,自己有朝一日也会迎来和尹洙相似的命运。

  范仲淹认识狄青后,对狄青钟爱有加,教他读《左氏春秋》,说道:“将不知古今,匹夫勇尔。”从此以后,狄青发奋读书,学习工作两手抓,逐渐学习了古今兵法。

  在边疆十余年,狄青战功卓著,历任节度使、知州,调任中央后任枢密副使。两宋军权分立,枢密院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,直接秉承皇帝旨意,拥有全国军队的调兵权。可以说,狄青已是处于人生之巅。

image.png

  重文轻武

  皇佑四年,广源州侬智高起兵造反,岭南一带动荡。文官孙沔和狄青带兵一同南征,狄青担任主帅,战略谋划全出自其手,尤其昆仑关一战打得非常漂亮。但是,战后论功行赏,狄青却全身而退,全权交给孙沔。孙沔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,沉迷女色,多次夺人妻,这些事儿还记在正史中,看到狄青这么高风亮节,自愧不如。

  此战中,部下曾发现一具穿龙袍的无名尸体,都以为这就是叛军首领侬智高。狄青表示,无凭无据,自己宁愿相信侬智高已经逃跑,也不愿意以此邀功请赏。

image.png

  狄青身居高位时,有人自称是狄仁杰的后裔,到狄青府上攀亲戚,还吹嘘狄青是狄仁杰的后代。狄青出身贫寒,自己不愿攀附名门,就笑着说自己是普通人家,怎么敢高攀狄仁杰。

  由此可见,狄青是个老实人。官场上,老实人是要被欺负的,老实的武将就要被狡猾的文臣欺负。更何况在宋代,“重文轻武”的思想贯彻始终,武将的地位一向十分尴尬。

  宋朝重文轻武究竟有多严重?

  北宋王铚的《默记》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:一次,宋真宗欲选善射者与契丹使者比射箭,入选者待遇丰厚,科举出身的文臣陈尧咨,恰好是个技艺高超的弓箭手,响应真宗之命,去和契丹人比试比试。结果,他母亲一听就火了,骂道:“你一个状元,入朝为官,现在居然贪图武官的俸禄,丢不丢人!”

  这个故事反映了宋代社会普遍认同的“重文轻武”的价值取向。当初,宋太祖赵匡胤以殿前都点检之职掌控后周精锐部队,最终通过兵变夺取政权。他本人深知军权掌握在外人手中有多么危险,所以极力削弱武将权力。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,更是明确“重文抑武”的方针,先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,科举人数扩招。

image.png

  整个朝堂,都是读书人的环境,让狄青这样身居高位的武将非常犯难,抵挡住敌军的刀剑,却抵不过文臣们的言语。

  被同僚攻击

  在朝堂之上,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尹洙、范仲淹一样对狄青很友好。自从狄青调任中央开始,就有很多文臣对狄青不服。

  侬智高造反时,朝廷起初以孙沔等文官为安抚使,带兵讨伐,收效甚微。于是宋仁宗让身在中央的狄青挂帅出征,总督诸将,独掌大局。

  谏官韩绛站出来说,武人不宜专任。庞籍则建议说可以安排另一人为辅佐,对狄青形成掣肘。宋仁宗听从了庞籍的建议,派狄青统制南征战事。

image.png

  宋仁宗

  临行前,狄青豪言上阵杀敌,报效国家,把反贼的头砍下来送到京城。狄青一去,果然捷报连连,宋仁宗非常高兴,说等狄青回来,让他当枢密使。

  最终,狄青坐上了枢密使的位置。两宋能以武将出身登此高位者,寥寥无几,宋仁宗对狄青的信任可见一斑。

  就任枢密使之后,狄青却过得不开心。先是有人在京城里传播各种八卦新闻,说狄青家的狗会长角,然后是狄青家里有“光怪”之象。百姓对此很好奇,一时议论纷纷。传播这种谣言,居心叵测。

  据《野客丛书》记载,狄青担任枢密使时,时为同平章事的文彦博一直跟宋仁宗进言,请求将狄青调离中央,并削弱其权力。宋仁宗不乐意,说狄青是忠臣。

  文彦博却冷冷答道:“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?但得军情,所以有陈桥之变。”文彦博这番话,可谓字字诛心。

  文彦博与狄青都是汾州人,但是同为老乡,却在背后使暗箭。

image.png

  文彦博

  郁郁不得志

  另一个力主罢免狄青的是欧阳修。嘉祐元年欧阳修三次上疏请求罢免狄青枢密使之职。

  这三篇奏疏的观点和文彦博的想法相近,认为狄青作为一个武将担任枢密使,掌握着军事机密,不利于国家安定,不如调其出京,这样既能保全狄青的性命,又可以消除隐患。

  欧阳修觉得,狄青出自行伍,深得士兵爱戴,假如有小人想要拥其谋反,狄青自己不知进退,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另外,恰逢那年水灾严重,欧阳修便搬出董仲舒那套天人感应说,认为皇帝该静思己过。当务之急就两件事,一是立皇储,二是罢免狄青,有个武将在中枢机关当职,老天爷也不高兴。

image.png

  欧阳修

  欧阳修自己都说过,醉翁之意不在酒。这三篇文章表面上是针对狄青,其实是长久以来文臣们对武将的鄙视和猜忌。骂人不带脏字,杀人于无形,这就是读书人的厉害。

  欧阳修上疏的当年,饱受谗言的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之职,离开京城,前往陈州任职。宋仁宗没想到此一别,再也见不到狄青那个沉默坚毅的背影。文臣们也没想到,他们从此将失去一个诋毁挖苦了多年的同事。

  嘉祐二年,在被贬之后的第二年,狄青嘴边生毒疮而死,年仅49岁。

image.png

  狄青逝世后几年,大宋可有点不太平。西夏再次进犯,在断道坞大败宋军;嘉祐三年,邵州蛮反宋,一路劫掠;嘉祐五年,交趾与甲洞蛮合兵袭击邕州。

  这个时候,不知道宋仁宗会不会有些想念狄青呢?狄青逝世11年后,宋神宗赵顼登基。

  赵顼是狄青的迷弟,他觉得狄青出身行伍,默默奋斗,为国立下汗马功劳,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将,便亲自为其撰写祭文,还把狄青的画像取来放在宫中。

  然而,无论朝中君臣如何品评,那位戴铜面具,在西北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将军,早已成为追忆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